设为首页 帮助中心
会员登录  |  注册新用户
首页>智能农业>物联网与农业的嫁接,将越来越注重“精度”和“细节”

物联网与农业的嫁接,将越来越注重“精度”和“细节”


添加时间:2012-05-30 | 返回首页 | 分享到: 分享到QQ空间 分享到网易微博


给猪和蔬菜配上电子标签、电脑控制食用菌生长的温湿度和二氧化碳浓度……“高高在上”的物联网技术在上海市郊悄然“接上地气”,一批农业示范应用项目已初见成效。昨天,工信部与上海宣布共建“农业物联网创新推广中心”,此举将进一步加快以物联网为基础的智慧农业的发展,让新技术造福农田与餐桌。

物联网的最终目标是“让万物互联”,主要由传感器网络、传输网络、智能处理中心等组成。这些部分好比是感官、神经系统和大脑。当物联网连接上万物,各部分就能更好地协同工作, 从而让经济社会的运行管理更加聪明、有序。

说来复杂,但物联网在上海市郊的确已经落地。在崇明长江农场5000亩试验区,收割机配上了全球卫星定位系统,还能及时报告水稻产量和稻谷含水量。在部分鱼塘,水位、温度、PH值等重要参数可以远程实时控制,饵料投放也能自动化。

让计算机系统“感知”农业生产状况,目标是实现“精准农业”,减少化肥农药和能源的消耗,提高单位面积产量。但物联网对农业的意义绝不仅限于田间水塘。工信部软件与信息服务业司司长陈伟告诉记者,从土地到餐桌,农业的产业链非常长,这将给物联网技术的切入带来非常多的机会。

最有价值、也最受关注的莫过于食品安全。在物联网系统中,每个“物”都要被赋予一个“网络身份”。有“身份”,就可以监管,发生问题,也能追根溯源落实责任。事实上,上海农业最初开展物联网相关研发和应用,出发点正是提升食品安全。2006年起,本市尝试在畜牧业中引入智能标签。目前,大型猪场里的生猪大都配上了电子标签,猪吃了什么、打过什么针、得过什么病都被记录在案,监管一直延伸到屠宰、批发零售环节。按照类似思路,上海将电子标签引入菜园,在去年的世博会上,各种蔬菜能在几秒钟内被检索到产地、配送路径、农药检测指标等信息。

基于本市在农业物联网上的基础和潜力,“农业物联网创新推广中心”才得以落户上海,并获得国家专项资助。据承担该中心建设的上海农业信息公司介绍,他们将与科研机构联手,大力开展物联网技术创新和推广,探索行业标准。

物联网与农业的嫁接,下一步将越来越注重“精度”和“细节”。据“农业物联网推广中心”专家介绍,在田间,他们将布置更先进的传感网络,以监控微气象环境和土壤成分;在运输环节,不仅冷藏车的温度能被监控,甚至还可以通过油门、刹车等动作,防止司机疲劳驾驶;在零售环节,消费者可以通过手机等智能终端,随时查看农副产品的“身世档案”,并通过购买行为,促使农民改变生产方式。


上一篇:多平台融合的Ubuntu打造智能家居系统
下一篇:智能电网规划和智能电网框架结构有望在近期发布


注册帮助 | 国际物联网 | 物联社 | 关于我们 | 网站地图 | 广告服务 | 意见建议
服务热线:(0755)36527366,(0755)36527388  客服QQ:2395758348 | ©2006-2012   国际物联网All Rights Reserved.
中国互联网
协会网络诚
信推进联盟
深圳网络警
察报警平台盟
公共信息安
全网络监察
不良信息
举报中心
中国文明
网传播文明
国际物联网市场运营:鼎盛创媒 | 粤ICP备12011579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