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帮助中心
会员登录  |  注册新用户
首页>智能电网>中国智能电网应体现自己的优势和特色

中国智能电网应体现自己的优势和特色


添加时间:2012-05-30 | 返回首页 | 分享到: 分享到QQ空间 分享到网易微博


智能电网  计划,应该体现自己的优势和特色,探索中国智能电网高效之路。

实际上,在电网发展方面中国总体是不落后的,而且中国从一开始就参与规则的制订,甚至在某些领域还处于领先地位。中国现在开展的各种计划,包括新能源计划、智能电网计划,应该体现自己的优势和特色。其实,低碳经济的发展特别契合东方国家的政府主导型经济模式。

切合新能源产业发展

智能电网不是新名词,在国外、国内都不是。奥巴马只是把以前的东西搬出来,他的团队当中既有技术专家,也有政治学者。其中,政治学者对推动美国新能源发展起了很重要的作用。奥巴马在竞选时期就大打“变革”牌,把自己塑造成为迥然不同于小布什政府的“先进生产力”的代表,所以美国的新能源战略带有政治含义。

实际上,我国电网发展总体是不落后的,并且韬光养晦,防止出现不必要的国际争端,但该做的事情还是要坚定信心做好。低碳经济是以市场为基础的政府规制经济,在很多领域是通过政府设定指标、规划、约束条件来创造市场和产业。中、日、韩这样的国家,都有非常鲜明的东方国家色彩,有明确的产业政策,有制定政策的经验。在发展低碳经济的问题上,中国不见得一定处于劣势。

美国很多精英分子非常担心在这轮产业竞争当中落后。《纽约时报》2009年9月27日一篇题为《新的人造卫星》的文章说:“过去18个月里发生的最重大事件是中国决定成为环保国家”。这篇文章指出:“中国领导人大多是工程师出生,他们很少将时间浪费在辩论全球变暖这一问题上。他们明白,西藏的冰川正在融化。他们也清楚,即使气候变化问题是个骗局,鉴于世界人口预计到2050年将增加25亿人,对清洁、可再生能源的需求量也将飙升。届时能源技术将与信息技术同等重要,而中国打算成为能源技术大国”。这篇文章还提醒美国和西方国家,“有一点是毫无疑问的,即中国已悄悄踏上利用清洁能源发电的创新之路,而其现实意义不亚于苏联当时发射首颗人造卫星。危险的是,我们至今对此置若罔闻”。

的确,美国人看到了中美两国的重要差异,中国领导人大多是工程师出身,他们很低调,不张扬,不争论,只是闷头苦干,而美国由于各种利益集团争论,包括政治体制决策上的缓慢,可能会延误很多时机。由此可以看出,以新能源为代表的产业发展方向,是切合全世界、全球性的应对能源危机、应对气候变化大趋势的。

从全球新能源的发展趋势看,二次能源是新能源发展的主流,其中可再生能源发电是新能源发展的核心。根据REN21(21世纪可再生能源政策网络,RenewableEnergyPolicyNetworkforthe21stCentury)的数据,2008年,全球可再生能源能力投资增长至1200亿美元,相对于2006年(63亿美元)和2007年(104亿美元)实现了大幅增长。从2004年到2008年,全球太阳能光伏装机增长6倍,达到1600万千瓦,风电增长250%,达到1.21亿千瓦,总发电量(包括小水电、地热和生物发电)增长75%,达到2.8亿千瓦。

效益明显功能强大

与美国的可再生能源投资作比较,中国的智能电网对经济的拉动作用,主要表现为四个效益。

第一,投资拉动效应。这么大规模的投资,会创造就业,对经济有拉动作用。根据公开的数据,2009年到2010年,中国坚强智能电网可以带动投资1 万亿元,2010年到2015年达到1.5万亿元。这1万亿元投资相当于2009年中央项目投资的76%,相当于城镇固定资产投资的6.7%,相当于当年 GDP的4.5%。这些投资相对于一个产业而言,是一个很大的数目,但从整个投资对经济拉动来说,不算大。但是,这么大的投资下去,会带动上中下游相关产业,其对经济的影响不可小视。

第二,替代效应。经济学讲替代效应,指的是相对价格和机会成本。比如,允许可再生能源接入的问题,就直接关系到煤电还是水电上网的问题。因为同样是用电,来自煤电、小水电、太阳能和风电其对于环境的影响是很不一样的。小水电可能有很多问题,但是如果没有小水电替代,中国就要消耗更多的煤。而煤矿事故率高,对环境破坏大,造成地面沉降等等问题,这涉及到能源替代的问题。

第三,市场规模效应。智能电网的投资有非常大的市场,可能会创造很多就业岗位,摩根士丹利的报告预计,全球智能电网市场规模 2010年达到200亿美元,到2030年将达到1000亿美元。可以大概计算一下,1000亿美元仅相当于中国2009年GDP的9.2%,规模也不大,所以不应过高估计智能电网对经济的拉动作用。但是,这等于是又创造了一个市场,这个产业所形成的市场必然会对其他产业、其他市场产生重要影响,吸引大量的人财物流入,推动技术进步,推动节能减排。

第四,技术进步效应。智能电网将会推动电动汽车、智能电表发展,这些产品的不断研制可能推动新技术的发展和应用。

从经济角度讲,电网投资和规划必须考虑经济周期的问题,智能电网的提出有投资拉动经济的考虑,但以后经济进入繁荣期,应该抑制投资的时候,电网投资怎么办?这个确实需要考虑,因为智能电网投资肯定是长期的。

根据智能电网提出的历史背景和经济背景,笔者认为,中国发展智能电网也需要具备三大功能。

一是应对能源危机。智能电网应推动发展替代能源,并解决可再生能源入网、调峰的问题。可再生能源发电规模很小的时候,电网可以不考虑其接入、调峰等问题。但是,现在的规模和未来的趋势,可再生能源发电都要占有很大比重,因此电网必须做出技术调整和适应。形势催人,对此电网企业要有思想准备。

二是发展清洁能源。采用分布式供电系统可以从消费终端减少排放,并且鼓励天然气、沼气联供。还要鼓励微网用户自由接入,这个可能不会马上做到,但是智能电网应该具备这样的功能。一旦智能电网的规划和投资下去,可能就是几十年不变,不能因为当初考虑不周全造成“锁定”效应,阻碍某些产业的发展。电网要成为鼓励新能源发展,鼓励技术创新的公共产品。

三是应对金融危机。要想提高中国经济增长的效率和质量,必须进行关键技术的攻关,最好的前景当然是储能技术的创新。但是解决这个问题可能面临一些困难。如果现在储能技术无法取得突破,替代方案是什么?例如,车用充电电池,是充电还是换电池?发展还是不发展?

探索高效的发展模式

现在智能电网是热门的概念,美国智能电网是“统一智能电网”(unifiedsmartgrid),强调“全国统一、可靠、降损、高效、投资拉动、可再生能源接入”;

欧洲是“超能智能电网”(supersmartgrid),强调“供电安全、跨区电力交易和输送、可再生能源接入、分布式能源、环境保护”。我国的智能电网概念是国家电网公司提出来的“坚强智能电网”。首先应该明确中国特色智能电网的概念,必须说清楚它有哪些特征,中国智能电网跟欧洲、美国、韩国有什么不一样?中国人认为智能电网到底是什么东西?这直接决定了其投资方向、技术路线,还有商业模式。

关于智能电网的规划,从经济学角度来看是“生产者主权”。在规划中,生产者往往把消费者放在被动位置,接受厂商的供应和价格。但是智能电网与用户之间具有互动性。而要想形成互动,消费者必然拥有充分的选择。智能电网的规划从企业来说是非常成功的,但是想要盈利,必须有一个很好的以消费者为主导的模式。未来的商业模式是供给创造需求,还是需求创造供给?这是非常重要的问题,可能最初是供给创造需求,引导需求,但从互联网的发展看,最终必然过渡到“消费者主权”的模式,需求创造供给,引导供给。商业模式涉及行业未来的发展方式,因此必须充分考虑消费者的选择。

智能电网对整个电力产业有很大的引导作用,智能电网规划对科学发展起了非常大的推动作用,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一个重要面。但是对智能电网和经济增长的关系不宜估计过高。

智能电网战略是国家能源战略和应对气候变化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很多国家战略的一个焦点,所以非常重要。国家电网公司的标准极有可能成为行业标准、国家标准乃至国际标准。这种大规模的规划和标准,涉及到多个行业并且带有公共性质,不是一家公司的事情。

我们还要探讨投资资金来源问题。当然,国家电网可能要承担最大的责任,可能还涉及到其他能源部门、交通部门、主管部门等等。钱从哪里来?人往哪里去?这都是需要考虑的。这种性质的投资,需要政府主管部门协调相关部门进行细致的投资规划、技术规划和融资规划,是全社会关注的事。


上一篇:云计算为铁路行业构建智能的安全铁路交通
下一篇:日本智慧城市宣言:市场规模有望20年达3000万亿日元


注册帮助 | 国际物联网 | 物联社 | 关于我们 | 网站地图 | 广告服务 | 意见建议
服务热线:(0755)36527366,(0755)36527388  客服QQ:2395758348 | ©2006-2012   国际物联网All Rights Reserved.
中国互联网
协会网络诚
信推进联盟
深圳网络警
察报警平台盟
公共信息安
全网络监察
不良信息
举报中心
中国文明
网传播文明
国际物联网市场运营:鼎盛创媒 | 粤ICP备12011579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