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通一发达,世界就变小。
城市一拥堵,上帝也烦恼。
变幻复杂的人生道路需要智慧领航,日益繁忙的现代交通更需要智慧引领。
2011年,全省交通运输系统在省委、省政府的坚强领导下,着眼“四化两型”,突出智慧交通,助力“数字湖南”。
智慧交通发展,正以一种怎样的姿势从春天向我们走来?
2012年新春伊始,在接受记者采访时,湖南省交通运输厅党组书记、厅长贺仁雨的话开门见山:“解决交通问题,一方面要靠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增加有效供给;另一方面要靠提高现有交通基础设施的利用效率,增强交通通行能力。智慧交通是提升交通通行能力的重要途径,也是交通运输发展的方向。”
合力推进:智慧交通效果显著
公众出行服务电子地图挂网运行,公交IC卡基本普及,高速公路建成68条不停车收费专用通道,全省2649公里高速公路实现全方位视频监控,全省交通运输应急保障信息指挥中心实现对1400路不同编码格式监控图像灵活调用,全省95.5%“两客一危”车辆实现GPS联网监控,预应力智能张拉系统广泛应用于在建高速公路项目施工建设,上千个项目近70亿元资金计划上网公开接受社会监督,新增主动公开政府信息数量同比增长134%,智慧交通建设实现投资同比增长8%,创历史新高......
这是2011年,我省智慧交通发展向全省人民交上的一份厚重的答卷!这一年也是我省智慧交通发展效果显著的一年!
——看出行,更快捷更方便。为此记者特别体验了一下,在长永高速公路星沙收费站入口处,当本刊记者乘坐的体验车辆驶入不停车收费(ETC)专用车道时,在车距离前方栏杆约2米处时,栏杆自动抬升,不用停车,车辆以时速40公里左右的速度通过收费站,前后所花时间仅为2秒,自动完成缴费。而旁边的人工收费车道,车辆已排起了10多米的长龙,最快也要10秒,两相对照,让人不得不感叹智慧交通的威力。让人欣喜的是,像这种ETC专用车道我省今年还将继续扩增;无人值守收费系统和移动手机交费系统也已开始启动。
2011年4月,全省公众出行公路电子地图网上查询系统正式挂网试运行,结合以短信平台为重点的路况信息报送系统、特服号(96528)呼叫热线及信息服务中心、公路信息服务网站、与媒体合作的交通频道直播室等,初步形成了“门户网站、服务热线、交通广播”三位一体的公众出行信息服务体系。
据统计,2011年厅门户网站发布低温凝冻天气公路路况及交通信息52期,发布防汛抗灾公路动态信息28期;短信平台发布路况信息共计14.2万余条;呼叫热线接听各类来电计10828条,架起了与百姓之间沟通的桥梁。部分客运企业推出网上售票系统,实现为乘客提供随时随地购买长途汽车票服务。株洲市城市公共自行车租赁系统建成1000余个站点、2万余台公共自行车,覆盖城区大街小巷和社区,累计使用量已达2000余万人次。部分城市实现公交线路与运营信息网上公布、公交线路GPS智能调度,开通本市范围内的公交IC卡电子收费系统,城市公交运行更规范更便捷更高效。
——看监管,更平安更可控。百姓出行、客货运输不但要方便,还要确保平安,交通事故发生往往伴随车毁人亡和交通设施损毁的严重后果。
智慧交通建设通过安装卫星定位系统或行驶记录仪实现对营运车辆、船舶的实施监控。全省“两客一危”GPS联网监控车辆已全面启动,长沙、株洲、娄底等多个市县实现了出租汽车的车载GPS定位监测,道路运输和城市客运安全形势持续得到好转。海事部门通过全面推广船舶自动识别系统、水上交通安全监控系统、GPS水上交通实时监控系统、重点水域远程实时监控系统等项目,打造全面覆盖重点水域、码头、重要水上建筑物、运输船舶的信息安全网,有效遏制了水上交通事故多发势头。到2012年3月底,全省800座重要渡口、1200艘客渡船将全部安装视频监控设备,建成省、市、县三级监控中心,届时我省水上航运将会更加安全可控。
——看质量,更安全更可靠。智慧交通助力打造高品质交通基础设施。省交通运输厅明确2011年为“工程质量年”,强力推进信息技术在工程质量中的应用。
两台箱子一样的仪器,分别连着混凝土桥梁预制板两头的成束钢筋,一台笔记本电脑通过无线信号控制两台仪器,轻点鼠标,40分钟后,整片梁各项预定指标完成。本刊记者在“预应力智能张拉系统”演示现场看到这些,领略了这套系统的神奇。
目前我省在建高速公路有209个标段采用该技术,提高了施工质量。这样的例子比比皆是:吉茶高速矮寨大桥建设试点施工过程全景展示和视频监控,工程建设管理人员对工程进度、施工现场实时掌控;衡桂高速公路试点应用工程建设智能安全监管系统,初步测算,使安全生产管理水平提高了约30%,事故处理时间减少约25%,由安全隐患导致的事故发生率降低了近40%,试点的第四合同段更是实现了工程零事故;岳阳洞庭湖大桥、邵阳西湖大桥、长潭高速浏阳河大桥、长潭高速新屋天桥等多座桥梁实现对桥梁健康状态的实时监测,有效减少了桥梁结构安全事故的发生;桥梁预应力管道注浆智能控制仪克服了传统人工管道注浆施工“注浆施工随意性大,注浆不密实现象突出”问题,有效地提高桥梁使用过程中的安全性和耐久性,吸引全国各省交通建设部门前来取经,取得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看保障,更及时更高效。我省冰雪、洪水、公路水毁等自然灾害发生频繁,“智慧交通”应急保障信息指挥中心的建成为迅速发现交通险情,掌握事故现场情况,科学合理决策提供了平台。
通过对全省综合交通运输系统1400多路不同编码格式监控图像的灵活调用,及时调配机械设备、抢险物资,远程精确计算水毁、塌方规模,及时处置恶劣天气、交通拥堵、交通事故、水毁塌方等突发事件。记者了解到,今年1月份怀新高速某隧道内两车相撞引发起火,通过隧道内的视频监控,事故现场情况迅速显示到位于省交通运输厅11楼的应急保障信息指挥中心监控屏上,值班领导坐镇指挥中心现场调度,路政、公安、消防迅速到达现场,快速处置,及时畅通,减少损失,无一人伤亡。智慧交通对提升交通运输应急保障能力可见一斑!
——看管理,更科学更规范。智慧交通通过信息化手段不断提高管理水平。
以全省交通运输行业的主力军高速公路管理部门为例,在智慧交通建设上,我省高速公路管理局已建成完善的高速公路机电系统,成功应用于道路监控、收费、路政、养护、应急指挥、电子政务及办公自动化、电视会议、工程建设远程监控等高速公路建设和运营管理的各个方面。省高速公路监控指挥大厅接入783路监控图像实现对全省已开通运营的2649公里高速公路全方位监管,对各监控点实时监控和指挥调度,确保道路畅通。再以株洲市为例,该市“数字公路”项目成果显著,初步建成了“一个中心、两大支撑、十四大应用”平台,业务覆盖公路路网管理、公众出行服务、应急调度指挥、工程建设管理、路政执法监督等,行业管理效率得到极大提升。今年1月岳阳城陵矶港再传捷报,该港集装箱吞吐量完成19533标箱,同比增长50.2%,创下了该港月集装箱吞吐量又一项历史纪录,这是我省智慧交通加强物流信息平台建设结出的又一硕果。我省目前已加入由浙江、黑龙江等16省组成的省际物流信息网,服务物流企业和从业人员,打造物流运输信息化平台。
展望未来:智慧交通大有作为
大力推进信息化建设,促进信息化和工业化融合是建设创新型国家的重要途径和手段。湖南省委、省政府将信息化列入“四化两型”社会建设内容之一,制定了“数字湖南”发展战略。交通运输部提出转变交通发展方式,加快发展现代交通运输业,以信息化带动交通运输现代化的战略部署。
湖南省交通运输厅党组审时度势,与时俱进,紧抓契机,将智慧交通列入湖南省重点打造的“四个交通”(综合交通、阳光交通、两型交通、智慧交通)之一,作为交通运输信息化有效载体和途径,实施“科技强交”战略的主攻方向,服务于“数字湖南”建设,通过智慧交通建设带动湖南省发展现代交通运输业。实现了智慧交通与“数字湖南”和交通运输部信息化规划紧密衔接。交通运输部《公路水路交通运输信息化“十二五”发展规划建设推进方案》明确了多项工程在我省开展试点,体现了对智慧交通发展的大力支持。
《湖南省交通运输信息化“十二五”发展规划》为未来五年我省智慧交通发展构建了“1842”框架,到“十二五”末,智慧交通建设将初具规模,实现80%的公路水路重点基础设施监控覆盖,100%的载运工具实现动态定位跟踪监测覆盖;60%以上的高速公路应用不停车收费系统;95%的行政许可实现在线办理;公路管理、道路运输、水运航务、质量管理等信息化覆盖率达85%以上;交通应急事件平均响应时间小于30分钟;重点车站、码头、渡口100%实现安装视频监控设备;在建特大桥梁、长大隧道项目工程进展100%实现实时监控。长株潭城市群率先实现交通一卡通服务。信息化对政府、行业的宏观决策支撑作用超过50%。交通运输科技贡献率达到55%;“门户网站、服务热线、交通广播”三位一体的现代交通信息服务体系更加完善,交通信息服务覆盖全省,惠及全省老百姓。
智慧交通建设蓝图已经绘就,湖南交通运输信息化如今站在更高的起点,智慧交通将以互联网、物联网、云计算、电信网、广电网、无线宽带网等网络为基础,以信息技术高度集成,信息资源综合高效应用为主要特征,正引领湖南在富民强省的快车道上,阔步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