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帮助中心
会员登录  |  注册新用户
首页>应用示范>全球十大云储存巨头行业发展状况浅析

全球十大云储存巨头行业发展状况浅析


添加时间:2013-01-28 | 返回首页 | 分享到: 分享到QQ空间 分享到网易微博


云计算是一个大行业,今天有众多的厂商都号称拥有一个云战略。Gartner最新发布了前十大云存储厂商榜单,这些厂商基本上都能够提供一些企业级功能。下面是对这十家云存储厂商的全面介绍,有正面的,也有负面的,有优势,也有弱势。本文从云计算概念说起,细数十大云计算具有的行业发展状况。
  云储存概念分析
  云存储简介全球数据量的猛增使得存储日益成为一个更独立的专业问题,越来越多的企业开始将存储作为单独的项目进行管理。同时,持续增长的数据存储压力带动着整个存储市场的快速发展。
  这个概念一经提出,就得到了众多厂商的支持和关注。Amazon在两年前就推出的ElasticComputeCloud(EC2:弹性计算云)云存储产品,旨在为用户提供互联网服务形式同时提供更强的存储和计算功能。内容分发网络服务提供商CDNetworks和业界著名的云存储平台服务商Nirvanix发布了一项新的合作,并宣布结成战略伙伴关系,以提供业界目前唯一的云存储和内容传送服务集成平台。半年以前,微软就已经推出了提供网络移动硬盘服务的WindowsLiveSkyDriveBeta测试版。近期,EMC宣布加入道里可信基础架构项目,致力于云计算环境下关于信任和可靠度保证的全球研究协作,IBM(IBM服务器)也将云计算标准作为全球备份中心的3亿美元扩展方案的一部分。
  云存储的概念与云计算类似,它是指通过集群应用、网格技术或分布式文件系统等功能,将网络中大量各种不同类型的存储设备通过应用软件集合起来协同工作,共同对外提供数据存储和业务访问功能的一个系统。如果这样解释还是难以理解,那我们可以借用广域网和互联网的结构来解释云存储。
  相信大家对局域网、广域网和互联网都已经非常了解了。在常见的局域网系统中,我们为了能更好地使用局域网,一般来讲,使用者需要非常清楚地知道网络中每一个软硬件的型号和配置,比如采用什么型号交换机,有多少个端口,采用了什么路由器和防火墙,分别是如何设置的。系统中有多少个服务器,分别安装了什么操作系统和软件。各设备之间采用什么类型的连接线缆,分配了什么xml:lang=IP地址和子网掩码。
  但当我们使用广域网和互联网时,我们只需要知道是什么样的接入网和用户名、密码就可以连接到广域网和互联网,并不需要知道广域网和互联网中到底有多少台交换机、路由器、防火墙和服务器,不需要知道数据是通过什么样的路由到达我们的电脑,也不需要知道网络中的服务器分别安装了什么软件,更不需要知道网络中各设备之间采用了什么样的连接线缆和端口。
  全球十大云储存巨头发展状况
  根据Gartner的调查,约有19%的组织正在生产计算中使用云服务,有约20%的组织在使用公有云存储服务。这意味着云计算市场,尤其是云存储市场有着相当大的规模。Gartner曾经做过一个预测,在2012年,云计算的支出达1090亿美元,同比增长20%。
  1、亚马逊Web服务(AWS)
  与云计算的其他很多方面一样,亚马逊Web服务可以被认为是云存储市场的领导者。它是这一市场上的早期玩家,也是一个富有进取心的玩家。Gartner说,AWS的价格可以说是“行业参照点”。它的简单存储服务(S3)是基本的对象存储,而弹性块存储(EBS)则用于存储卷。AWS也在不断创新。
  去年早些时候,AWS发布了一个长期、低价等的文档存储服务Glacier。而在日前举办的首次用户会议上,AWS又发布了Redshift,这是一个基于云的数据仓库服务。Gartner指出,AWS也面临着诸多挑战。虽然它有一个叫AWS存储网关的工具让企业的本地数据与AWS云连接,但是要创建一个横跨企业本地存储和AWS云的混合存储架构却并非易事,该架构仍有大部分还在开发之中。AWS是一家富于创新的企业,在不断地推出新的产品和服务,不断巩固它已有的市场领导地位。它的一些服务如GovCloud(政府云)服务,面向一些特定的垂直行业,最显著的就是联邦政府机构,这些服务具有云存储功能与服务的广度和深度。

2、AT&T
  AT&T的Synaptic云存储服务和EMC的Atmos存储服务联系密切,后者主要作为本地存储系统使用。这也给了AT&T一个机会,可以在EMC强大的客户基础上进行销售,可以借助一家领导存储厂商为客户提供混合云能力。Gartner认为,AT&T的云存储服务主要关注中小企业。AT&T宣称其云存储服务已取得了两位数增长的好成绩,其云中的存储对象也已超过数十亿。AT&TSynaptic已经分布在多个地区,下一步计划向欧洲地区扩张。如果已是AT&TVPN业务的客户,在使用该公司的云存储服务时,可免除数据入口和出口的费用。
  3、谷歌云存储
  2010年发布的谷歌云存储主要为该公司其他云产品及服务——包括谷歌App引擎(应用开发平台)、谷歌计算引擎(基于云的虚拟机)和BigQuery(大数据分析工具)等提供基础存储服务。客户通过API访问谷歌云存储,该服务已在欧美提供。然而Gartner指出,谷歌的云存储平台并没有大量销售,也缺少对企业客户的支持。这就使得谷歌的云存储非常适合一些富有经验的、希望设置并管理云部署的客户,尤其是一些为谷歌应用寻找大规模存储的开发人员。

  4、惠普
  2012年5月,惠普便宣称其云存储平台已进入公测,并将结合计算与CDN功能。该存储平台基于OpenStack技术,惠普可提供免费的24/7呼叫支持和最高99.95%的可用性保障。Gartner指出,“在所有基于OpenStack的云存储厂商中,惠普定位精准,非常熟稔企业级的IT存储需求,这应归功于其覆盖面广泛的软硬件和服务产品。但是,由于惠普的CloudObject存储是一款新产品,所以惠普必须发展并精细化其架构、地理位置,以及服务提供。”惠普的存储系统可自动在3个可用区域复制数据以获得弹性,惠普表示,它拥有客户在公有云和私有云中运行在惠普硬件上的信息,因此可以让混合云设置变得更容易。
  5、IBM
  IBM的云存储是其SmartCloud企业级产品的一部分,后者还包括如云应用开发和基础设施等服务。Gartner认为,IBM云存储的最大缺陷是缺少SmartCloud各种功能之间的集成。举例来说,IBM推销其云存储为备份和恢复,但这些服务却没有在后端使用到IBM的SmartCloud对象存储。部分原因可能是因为IBM与Nirvanix的合作关系,后者用的就是IBMSmartCloud对象存储。Gartner警告说,在IBMSmartCloud这把伞下的这些迥然相异的服务可能会导致各种服务的“功能孤岛”。不过IBM已经承诺要更紧密地集成其产品和服务。IBM多年来的大企业销售优势有可能会让它成为大企业云存储市场上的主要厂商。
  6、Internap
  在过去,Internap是作为可管理服务和托管服务商出现的,但其现在却更多的是以云服务厂商出现的。它的AgileFiles云存储系统基于OpenStackSwift存储平台,已在美国、欧洲和亚洲提供服务,并计划向其他地区扩张。为了使其服务具有差异化优势,Internap还为其服务增加了高级联网功能,如ManagerInternetRouteOptimizer(MIRO),该优化器可分析交付内容的各种可能路由的性能,并从中选择最佳路由。Gartner称,Internap在企业级市场的表现不佳,这是它最大的局限性所在。
  7、微软
  Gartner预测,在AWS之后,微软的WindowsAzureBlob存储可能是第二大被广泛使用的云存储服务。该服务如今已有超过1万亿个对象,每年增长200%,并可支持众多的存储功能,如对象存储、表存储、SQLServer和CDN。Azure的Blob存储正在与亚马逊“竞相杀价”,谷歌和微软在过去一年中一直在降低服务价格,提供更具竞争力的价格。微软最近还收购了云存储网关厂商StorSimple,扩充了它的存储产品线。
  8、Nirvanix
  作为一家纯粹的云存储提供商,Nirvanix只专注这个市场。Gartner称,它只寻找数据密集存储需求是优点,但对于寻找一站式服务厂商的客户来说则是一种缺点,因为后一种厂商能够在存储平台上提供计算服务。Nirvanix的产品有一些吸引客户的特征,包括可跨公有云、私有云或混合云提供的存储服务,以及套餐式的按月计费高级支持选项,其目标客户显然是企业客户,但这却有可能错过中小企业客户,因为后者可能更喜欢随意点菜式的定价。
  9、Rackspace
  Rackspace是云存储生态系统圈内的另一家主要厂商,其CloudFiles服务还包含一组健壮的服务组合,如由Akamai提供支持的计算基础设施和CDN网络。对于高性能存储需求而言,它有具备高输入输出能力的CloudBlock存储。Rackspace对OpenStack开源项目的贡献巨大,其服务紧紧跟随着OpenStack的发展步伐。由于其研发都在OpenStack环境中进行,所以Gartner认为Rackspace的公有云存储服务能够很好地与OpenStack的私有云集成,为客户构建混合云服务。
  10、Softlayer
  Softlayer的Cloudlayer对象存储系统基于OpenStackSwift平台,还包含Softlayer所提供的一系列其他服务,如计算和CDN等。Softlayer还提供SAN产品,在全球都有业务,它的数据中心位于美国达拉斯总部,此外还在阿姆斯特丹和新加坡建有数据中心。但它缺乏技术支持和交钥匙部署服务,因而尚未被企业市场广泛接受。


上一篇:2012年RFID在全球振奋人心的三个大发展
下一篇:华为智能机挺进全球前三 品牌及利润仍为难题


注册帮助 | 国际物联网 | 物联社 | 关于我们 | 网站地图 | 广告服务 | 意见建议
服务热线:(0755)36527366,(0755)36527388  客服QQ:2395758348 | ©2006-2012   国际物联网All Rights Reserved.
中国互联网
协会网络诚
信推进联盟
深圳网络警
察报警平台盟
公共信息安
全网络监察
不良信息
举报中心
中国文明
网传播文明
国际物联网市场运营:鼎盛创媒 | 粤ICP备12011579号-2